close

全球化與台灣競爭力


                                                         


競爭力幾乎是台灣近年來各行各業、各階層的顯學,朝野大談競爭力、產官學各界也談競爭力,即使是升斗小民,亦仍議論紛紛高談競爭力。在產業未發展,經濟尚停留於未開發階段,談競爭力、倡導競爭力、提升競爭力那是必然,而且有其助益,台灣就是在草創中,積極倡導競爭力,並付之實施,終於讓台灣工商發展、經濟起飛,大大提升了台灣的競爭力。因此從未開發國家到開發中國家,乃至已開發國家,而締造了舉世聞名的台灣經驗台灣經濟奇蹟,使台灣成為亞洲四小龍。立足台灣放眼世界,競爭力讓台灣贏在世界經濟的前端,錢淹沒了台灣人的腳目。


提升競爭力後,隨之而來的是全球化,蓋台灣叢薾小島,是為彈丸之地,產業發展若無廣大腹地,勢必無法大展鴻圖,也無法在國際間具有競爭力,這便會失去競爭優勢,而影響產業發展和經濟繁榮,因此,隨著競爭力的提升,台灣又開始倡導全球化,產業界也逐步走向全球化,因為全球化是拓展產業規模、提昇產品競爭力,厚植經濟基礎、創造經濟實力的流通管道,因此國際化又繼競爭力之後,成為台灣的顯學。


由於這樣的現況背景、這樣的認知,所以朝野奮力,不論在國內外,無不大打競爭力與推展全球化,而且也有了成效,這也是台灣產業得以擴充海外,經濟得以更上層樓的重要因素。然而時代的潮流不斷推陳換新,世界局勢也不斷在變化,所以我們若只再一味強調競爭力或全球化,唯恐會被進步的潮流所淹沒,畢竟階段性的情況總是隨著新的潮流,有不同的理念、價值和作為,如果在永續發展中不能跟上腳步,不能迎合潮流同步而行,筆者認為,現在再講競爭力和全球化,只是徒喊口號而已,對產業、對經濟發展,勢必無法有所衝突而再展雄風。


過去講競爭力是企業體在單打獨鬥,靠自己的力量,一步一腳印在擴充自己的企業版圖,累積企業產能,而全球化也是自己獨步國際,在國際市場上單打獨鬥,然而,在二十一世紀的今天,如果企業還是依循此種模式,那麼在進步的世界潮流中,必然會變成被推倒的前浪,而非攖風而行的前浪。所以,新潮流要有新觀念、新思維、新作法,也就是要突破窠臼,用蛻變的力量來進行整體改造,讓嶄新的本質再度獨占鼇頭。


基於如此的理論基礎,於是企業勝行合併,以合併的方式來擴充版圖,增加產業能量,誠如奇美公司副董事長 高志向 先生所說:「公司要大靠累積太慢,合併才能快。」在台灣這樣的例子很多,諸如:萬通銀被中國信託銀行合併,世華銀行被國泰銀行合併,友達光電原為聯友光電和達碁科技合併,聯電集團為聯嘉、聯誠、聯瑞、華泰、聯電等五家公司所合併,矽統半導體亦被聯電所併,台積電併購世大積體電路和德碁半導體,鴻海精密電子併購國碁電子等等,諸如此類,在台灣科技產業界的情形相當多,公司被合併或併購之後,無形中也併吞了該公司的版圖,包括:客戶和產能,同時最主要的是,合併或併購了一家公司,等於消滅一個敵人,這是直接把對手消滅而又能擴大自己的實力,減少競爭的一個積極又快速的策略,這也說明了合併與併購是一種提升企業競爭力和邁向全球化的重要策略。


然由於公司版圖的擴大,產能直接倍增,在推展行銷手法上,相對要付出積極的開拓力量,才能達到目標績效。不過由於大公司、大產能,如僅靠點的銷售,勢必無法得到行銷滿足,必須擴展線與面的行銷,才足以達到業績目的,誠如奇美公司高志向副董事長所言:「越重要的客人,風險越高。」因為萬一這個大客人倒債或移轉採購對象,那麼這家企業所受到的傷害,必是立即而重大,因此企業在擴充實力之後,對其行銷通路、客人的篩選也是相當重要的。


是以,台灣要提升競爭力也不只是企業用「金錢」來撕殺併吞所能成其大,而是有其條件的:


國家必須安定,而且立法可以被預測,諸如:社會輿論方向跟政府的政策要確實,可以預見,而非模稜兩可、渾沌不明。


產業和經濟活動要有彈性,但此種彈性非朝令夕改。台灣的政策太具彈性,往往重大決策一天內就可以急轉彎,這對政府的公信力有相當大的傷害。


政策預算投資與民間投資是否平衡,亦即:對高科技產業之投資與傳統產業投資是否平衡?就經濟發展而言,兩者投資應平衡,才能使國家發展更具競爭力。


政府是否鼓勵投資與儲蓄,此兩種應相輔相成,如只有儲蓄而不投資,對產業發展能量會有不足現象,反之若過渡投資,資金無法靈活運用,亦有礙經濟調整機能。


政府是否強烈發展國際市場和吸收國際投資者,這對國家經濟發展具有相當大的影響。台灣過去幾年一直在強調發展亞太營運中心,政府各部門也琳瑯滿目做了很多計畫,但結果都是人息政亡、一事無成。舉例而言,在九七年香港回歸大陸之後,當時香港的資金有外移現象,台灣為何不能及時吸收由香港所移轉的資金?為何不能接受香港的貨運吞吐?而讓高雄港營運每況愈下?這都是攸關競爭力與國際化相當重要的作


為,但台灣卻白白喪失此一大好良機,此乃執政者無宏觀之見。


施政品質、速度與透明化,這亦影響全球化重要之因素,國外投資者認為台灣這方面作得不好,這是我們必須檢討改進之處。工資、生產力與稅賦:此三者關係是不是平衡,亦影響國家之生產力,三者若能平衡,國家必然更具競爭力。


社福與工資之綜合,對社會生產是助力還是阻力,這牽涉到國民所得與貧富結構,對經濟活力與國民之消費有相對關係。


政府有多少資源投資到生產力的教育和終生教育,因為教育是要培育國家發展人才,如果國家無充足優秀的發展人才,則更遑論競爭力。


整體公民對社會價值觀是否有足夠的判斷力?一個具有競爭力國家,其公民應具有永續經營的理念,如之才有永續的競爭力。


以上乃是國家經濟發展更具競爭力和邁向全球化的重要條件,朝野若能策略聯盟,妥為經營,則國家競爭力必大增,自然而然也就全球化浪潮中,立於不敗之地。


此外,網際網路無遠弗屆,幾乎把全世界聯成一體。在過去,我們要到處去找資料、找知識,這是所謂「求知識」時代,知識求得越多,獲得資訊越多,對做任何事情都會大有助益,但在網際網路時代,各種資訊、資料太多了,知識領域太大了,然而這些資料如果不去做有系統的整理,也無法發揮效果,所以現在是要資料整理、資訊應用,如果,在專業領域內的知識都能做有系統的整理、吸收、利用,那麼,不僅能掌握國際主流動向,對產業發展和邁向全球化,更有直接而立即的效用。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卓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